回忆资料

馆藏文物/ COLLECTION
参观服务/ VISITING SERVICE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馆,16:00停止入馆
周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
馆址:辽宁省本溪县小市镇滨河东路
预约电话:
024-46854706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家国

2020-03-17 15:59来源:东北抗联浏览: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资料图片:青年时的杨靖宇将军。(图片由马继民提供)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追忆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

  新华网消息(记者李朋芳):1940年2月23日,寒风凛冽,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保安村西南三道崴子的密林中,响起密集的枪声,几百名日伪军把这里层层包围起来。

  密林深处,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临危不惧,对逼近的日伪军双手握枪,左右射击,他那方正刚毅的脸上显出坚定的神情,重眉下的大眼闪射着愤怒的火焰,他把满腔仇恨凝聚在枪口上,给敌人以有力地回击。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

  敌人见劝降无效,便疯狂地向他开枪,罪恶的子弹穿透他的胸膛,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洁白的雪地。

  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为了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肩负使命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息,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追忆历史,敬畏英烈。如今,杨靖宇之孙马继民连续十年义务为靖宇县收集整理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研究挖掘东北抗联文化内涵,参与保护修缮杨靖宇殉国地等抗联遗址和东北抗联纪念园规划建设工作,协助靖宇县党委、县政府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往事已远,让我们随着马继民对爷爷的追忆述说,感受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家国情怀。

  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挫败敌人“讨伐”计划。

  杨靖宇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1927年,22岁的杨靖宇参加领导确山10万农民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先后创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从此,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他历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理主席、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

  1929年春,他被党组织派赴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积极组织抗日队伍,浴血奋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个抗日武装部队召开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总指挥。同年11月,召开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南满临时特委,并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1军成立后,杨靖宇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领导部队挫败敌人的秋季“讨伐”,迅速扩大游击区。

  1936年7月,“河里会议”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杨靖宇仍任军长兼政委。后来,东南满两个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杨靖宇任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抗联游击区日渐扩大,有力打击牵制日寇。

  抗联队伍壮大后,活动在通化周围及奉(天)(沈阳)吉(林)、安(东)(丹东)奉铁路一带的许多抗日队伍都相继加入抗联1路军的行列,在吉林东南部和辽东等广大地区,给日寇以有力的打击。日寇称杨靖宇的部队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称抗联活动地区为“癌肿地带”。

  1936年,日寇调来日军奉天教导团,由关东军南满“讨伐”司令官三木少将指挥,汉奸“东边道剿匪司令”邵本良配合,妄图消灭我抗日联军。面对敌我力量悬殊,杨靖宇率领抗联部队采取巧妙迂回战术,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消耗敌军力量。杨靖宇令战士制造仓皇败退假象,部队18天行军千余里,在梨树子一带设下伏兵,敌人中计进入伏击圈。杨靖宇一声令下,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歼灭了这股敌人。后来,杨靖宇率队包围邵本良所部,一举歼灭了其主力部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配合全国抗战,杨靖宇一面以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出《为响应中日大战告发东北同胞书》和《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部布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驱除日寇。同时,组织部队在南满的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全力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关内抗战。

  1937年7月中旬,杨靖宇率1军直属部队在西去联络第3师途中,袭击铁路线上的日军列车,造成抗日声势,在离黄土岗不远处与日军松原部队遭遇,激战6个多小时,给敌人以重创。黄土岗战斗后,他率队来到清源县沙河子同3师会面。9月初,军部在宽甸马鹿沟袭击了监修道路的伪警察队。之后,杨靖宇指挥军直属部队等300多人,同时分别攻取了兴京县第五区马架子和小堡两个集团部落。10月下旬,第1师等部队奉命同杨靖宇率领的1军军部会合,于10月末打响了痛歼日军水出守备队的战斗。同时,1路军其他各部根据杨靖宇的指示,在兴京、清原、宽甸、辑安、通化等地积极开展游击战,有力地打击牵制了敌人。

  1938年初,杨靖宇带领军直属队从桓仁北上到辑安县老岭山区开展游击战,发动了对通(化)辑(安)线铁路老岭隧道工程现场的攻袭战。3月,奇袭老岭隧道,使敌人的交通线陷入瘫痪。4月,指挥1军教导团巧袭太平沟警察所。6月,接连两次袭击通辑铁路土口子隧道工程现场第11、12号老岭河桥梁子等地,烧毁了伪警察所,炸毁了隧道、桥梁工程,消灭了工地上的日军,解救了中国劳工。

  日军接连遭到打击后,急忙调遣伪军索旅对付抗联第1路军,由1个骑兵团和两个步兵团组成混成旅,武器精良。杨靖宇得到情报后,率队在蚊子沟口一带设伏。经过激战,消灭索旅三四百人。8月初,索旅陷入我埋伏圈,被彻底消灭。

  1938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士兵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高度评价了活动在沦陷于敌手的东北地区的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抗联第1路军从1938年冬到1939年春,转战长白山区,与2路军联合作战,连续多次冲破敌人的“围剿”,并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破坏敌军设施等,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

  抗日形势严峻,杨靖宇率队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战场与敌人周旋。

  1939年冬,我抗联第1路军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杨靖宇将军率领部队在林海雪原与敌人艰苦周旋。日军调集守备队、森林警察、铁路警护队等十余万人,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拉网”“大讨伐”抗日队伍。同时,又在农村推行“保甲制”“连坐法”和烧房并屯等政策,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

  敌人曾以万元悬赏杨靖宇的头颅,还派人诱降。杨靖宇激昂地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日寇威胁利诱的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败类。”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高尚情操。

  在艰险考验面前,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变节投敌叛变。由于叛徒的出卖,一些游击区和党的领导力量不断遭到敌人的破坏,抗日力量受到严重损失,斗争环境急剧恶化,杨靖宇顽强的指挥部队战斗,带领部队穿梭在林海雪原,有时打伏击,有时远道奔袭,冲出一个重围,又遇另一股敌人堵截。到1940年1月底,杨靖宇身边仅剩下二十几个人。

  杨靖宇率队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日寇在诱降碰壁后,加大封锁和“讨伐”力度。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最后,因叛徒出卖,行踪暴露,与敌遭遇,激战后杨靖宇只带两名警卫员突出重围。后被日军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

  “当年奶奶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爷爷参加革命期间,她在家里受了很多苦。记得我姑姑刚出生五天,爷爷和奶奶在家见面时,奶奶让爷爷给姑娘起个名字,爷爷想了想说:‘叫马躲吧,躲藏的躲,不是花朵的朵。你们为了支持我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东躲西藏。等革命胜利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马继民说。

  杨靖宇满腹棉絮,顽强抵抗,战至生命终结。

  接着,马继民的话把记者带入了将军战至生命终结的最后场景——

  1940年2月18日,由于断粮数日,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不幸遇难,敌人从警卫员的遗体上搜到杨靖宇的印章,估计杨靖宇就在附近山上,于是加紧封锁各条道路。2月23日,杨靖宇只身一人寻粮,在三道崴子路遇几个打柴人,便请他们代买粮食。不料这几人中有一人是伪满的“牌长”,他回村后告密。“讨伐队”迅速开到,将杨靖宇包围在树林中。

  据日军的记载称,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不断喊话劝降,对方依然用手枪还击,讨伐队连续有5人中弹倒下。见生擒无望,日军猛烈开火,对方左腕中弹,手枪落地,但仍以右手持驳壳枪应战。后被击中胸部,“倒地而命绝”。即使在对方倒地后,日军仍久久不敢进前。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剖开杨靖宇将军的遗体,当肠胃切开后,发现里面只有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和青苔,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日本人佩服地说:“是条好汉!”

  日本关东军用铡刀割下杨靖宇将军的头颅,送到伪满的“新京”(长春)保存,同时又在杨靖宇殉难处破例举行了纪念仪式和葬礼。

  马继民讲到这儿里,眼眶湿润了,语气有些哽咽。片刻,马继民又接着说:“爷爷杨靖宇的名字,曾经在东北战场上使日伪军闻之丧胆;而在东北人民群众眼中,这三个字已成为抗日的旗帜。他从河南到东北,无论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还是与日本侵略者战斗,他都非常坚决、果敢,特别是,他率领抗日联军先后歼敌18万余人,牵制日本60万关东军不能入关,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甚至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正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支撑着像爷爷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把对家庭的爱升华为对祖国的大爱、对中国共产党的大爱、对全民族的大爱。”

  为纪念杨靖宇将军,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萬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遗首和遗体被合葬在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

  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时只有35岁,他短暂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灿烂的一生,他对党、对人民、对中华民族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坚强不屈,百折不挠,他的英雄事迹和民族气节展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追忆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

  新华网消息(记者李朋芳):1940年2月23日,寒风凛冽,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保安村西南三道崴子的密林中,响起密集的枪声,几百名日伪军把这里层层包围起来。

  密林深处,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临危不惧,对逼近的日伪军双手握枪,左右射击,他那方正刚毅的脸上显出坚定的神情,重眉下的大眼闪射着愤怒的火焰,他把满腔仇恨凝聚在枪口上,给敌人以有力地回击。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

  敌人见劝降无效,便疯狂地向他开枪,罪恶的子弹穿透他的胸膛,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洁白的雪地。

  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为了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肩负使命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息,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追忆历史,敬畏英烈。如今,杨靖宇之孙马继民连续十年义务为靖宇县收集整理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研究挖掘东北抗联文化内涵,参与保护修缮杨靖宇殉国地等抗联遗址和东北抗联纪念园规划建设工作,协助靖宇县党委、县政府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往事已远,让我们随着马继民对爷爷的追忆述说,感受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家国情怀。

  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挫败敌人“讨伐”计划。

  杨靖宇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确山县李湾村(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18岁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秘密参加革命活动,之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确山从事农民运动。

  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1927年,22岁的杨靖宇参加领导确山10万农民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先后创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从此,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他历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确山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和临时治安委员会代理主席、豫南特委委员兼信阳县委书记。

  1929年春,他被党组织派赴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积极组织抗日队伍,浴血奋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个抗日武装部队召开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总指挥。同年11月,召开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南满临时特委,并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1军成立后,杨靖宇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领导部队挫败敌人的秋季“讨伐”,迅速扩大游击区。

  1936年7月,“河里会议”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杨靖宇仍任军长兼政委。后来,东南满两个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杨靖宇任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抗联游击区日渐扩大,有力打击牵制日寇。

  抗联队伍壮大后,活动在通化周围及奉(天)(沈阳)吉(林)、安(东)(丹东)奉铁路一带的许多抗日队伍都相继加入抗联1路军的行列,在吉林东南部和辽东等广大地区,给日寇以有力的打击。日寇称杨靖宇的部队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称抗联活动地区为“癌肿地带”。

  1936年,日寇调来日军奉天教导团,由关东军南满“讨伐”司令官三木少将指挥,汉奸“东边道剿匪司令”邵本良配合,妄图消灭我抗日联军。面对敌我力量悬殊,杨靖宇率领抗联部队采取巧妙迂回战术,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消耗敌军力量。杨靖宇令战士制造仓皇败退假象,部队18天行军千余里,在梨树子一带设下伏兵,敌人中计进入伏击圈。杨靖宇一声令下,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歼灭了这股敌人。后来,杨靖宇率队包围邵本良所部,一举歼灭了其主力部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配合全国抗战,杨靖宇一面以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出《为响应中日大战告发东北同胞书》和《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部布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驱除日寇。同时,组织部队在南满的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全力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关内抗战。

  1937年7月中旬,杨靖宇率1军直属部队在西去联络第3师途中,袭击铁路线上的日军列车,造成抗日声势,在离黄土岗不远处与日军松原部队遭遇,激战6个多小时,给敌人以重创。黄土岗战斗后,他率队来到清源县沙河子同3师会面。9月初,军部在宽甸马鹿沟袭击了监修道路的伪警察队。之后,杨靖宇指挥军直属部队等300多人,同时分别攻取了兴京县第五区马架子和小堡两个集团部落。10月下旬,第1师等部队奉命同杨靖宇率领的1军军部会合,于10月末打响了痛歼日军水出守备队的战斗。同时,1路军其他各部根据杨靖宇的指示,在兴京、清原、宽甸、辑安、通化等地积极开展游击战,有力地打击牵制了敌人。

  1938年初,杨靖宇带领军直属队从桓仁北上到辑安县老岭山区开展游击战,发动了对通(化)辑(安)线铁路老岭隧道工程现场的攻袭战。3月,奇袭老岭隧道,使敌人的交通线陷入瘫痪。4月,指挥1军教导团巧袭太平沟警察所。6月,接连两次袭击通辑铁路土口子隧道工程现场第11、12号老岭河桥梁子等地,烧毁了伪警察所,炸毁了隧道、桥梁工程,消灭了工地上的日军,解救了中国劳工。

  日军接连遭到打击后,急忙调遣伪军索旅对付抗联第1路军,由1个骑兵团和两个步兵团组成混成旅,武器精良。杨靖宇得到情报后,率队在蚊子沟口一带设伏。经过激战,消灭索旅三四百人。8月初,索旅陷入我埋伏圈,被彻底消灭。

  1938年11月5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发出给“东北抗日联军杨司令转东北抗日联军的长官们、士兵们、政治工作人员们”的致敬电,高度评价了活动在沦陷于敌手的东北地区的抗日联军,称其英勇斗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的模范”。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鼓舞下,抗联第1路军从1938年冬到1939年春,转战长白山区,与2路军联合作战,连续多次冲破敌人的“围剿”,并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破坏敌军设施等,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

  抗日形势严峻,杨靖宇率队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战场与敌人周旋。

  1939年冬,我抗联第1路军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杨靖宇将军率领部队在林海雪原与敌人艰苦周旋。日军调集守备队、森林警察、铁路警护队等十余万人,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拉网”“大讨伐”抗日队伍。同时,又在农村推行“保甲制”“连坐法”和烧房并屯等政策,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

  敌人曾以万元悬赏杨靖宇的头颅,还派人诱降。杨靖宇激昂地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日寇威胁利诱的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败类。”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高尚情操。

  在艰险考验面前,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变节投敌叛变。由于叛徒的出卖,一些游击区和党的领导力量不断遭到敌人的破坏,抗日力量受到严重损失,斗争环境急剧恶化,杨靖宇顽强的指挥部队战斗,带领部队穿梭在林海雪原,有时打伏击,有时远道奔袭,冲出一个重围,又遇另一股敌人堵截。到1940年1月底,杨靖宇身边仅剩下二十几个人。

  杨靖宇率队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日寇在诱降碰壁后,加大封锁和“讨伐”力度。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最后,因叛徒出卖,行踪暴露,与敌遭遇,激战后杨靖宇只带两名警卫员突出重围。后被日军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

  “当年奶奶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爷爷参加革命期间,她在家里受了很多苦。记得我姑姑刚出生五天,爷爷和奶奶在家见面时,奶奶让爷爷给姑娘起个名字,爷爷想了想说:‘叫马躲吧,躲藏的躲,不是花朵的朵。你们为了支持我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东躲西藏。等革命胜利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马继民说。

  杨靖宇满腹棉絮,顽强抵抗,战至生命终结。

  接着,马继民的话把记者带入了将军战至生命终结的最后场景——

  1940年2月18日,由于断粮数日,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不幸遇难,敌人从警卫员的遗体上搜到杨靖宇的印章,估计杨靖宇就在附近山上,于是加紧封锁各条道路。2月23日,杨靖宇只身一人寻粮,在三道崴子路遇几个打柴人,便请他们代买粮食。不料这几人中有一人是伪满的“牌长”,他回村后告密。“讨伐队”迅速开到,将杨靖宇包围在树林中。

  据日军的记载称,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不断喊话劝降,对方依然用手枪还击,讨伐队连续有5人中弹倒下。见生擒无望,日军猛烈开火,对方左腕中弹,手枪落地,但仍以右手持驳壳枪应战。后被击中胸部,“倒地而命绝”。即使在对方倒地后,日军仍久久不敢进前。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剖开杨靖宇将军的遗体,当肠胃切开后,发现里面只有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和青苔,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日本人佩服地说:“是条好汉!”

  日本关东军用铡刀割下杨靖宇将军的头颅,送到伪满的“新京”(长春)保存,同时又在杨靖宇殉难处破例举行了纪念仪式和葬礼。

  马继民讲到这儿里,眼眶湿润了,语气有些哽咽。片刻,马继民又接着说:“爷爷杨靖宇的名字,曾经在东北战场上使日伪军闻之丧胆;而在东北人民群众眼中,这三个字已成为抗日的旗帜。他从河南到东北,无论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还是与日本侵略者战斗,他都非常坚决、果敢,特别是,他率领抗日联军先后歼敌18万余人,牵制日本60万关东军不能入关,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甚至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正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支撑着像爷爷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把对家庭的爱升华为对祖国的大爱、对中国共产党的大爱、对全民族的大爱。”

  为纪念杨靖宇将军,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萬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遗首和遗体被合葬在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

  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时只有35岁,他短暂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灿烂的一生,他对党、对人民、对中华民族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坚强不屈,百折不挠,他的英雄事迹和民族气节展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