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彬,190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6年,仅念了三年私塾的李文彬便因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到哈尔滨铁路工厂当童工。1920年,因无法忍受资本家的欺压,他怀着朴素的救国救民志向,投身到东北军第十八旅当兵。李文彬为人正直豪爽,义气深重,深受同辈尊重。很快由士兵升为班长、连副、连长等职。平时,他对部下态度和蔼,治军严谨,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部下的拥戴和民众的赞扬。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李文彬随同十八旅参加了丁超领导的吉林自卫军,投入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行列中。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士兵奋勇杀敌。但自卫军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于1933年春全部溃散,丁超投降。李文彬不愿认敌作父,甘当日本帝国主义走狗、汉奸的民族败类,于是离开部队回到老家双城。
严峻的现实让李文彬深刻认识到,要赶走日本侵略者必须掌握武装,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于是,李文彬与一些好友常常聚在一起探讨如何加入武装部队的事。
1934年,经原东北军旧同事介绍,李文彬到依兰县伪森林警察大队当了副大队长,第二年秋又调任宁安县伪森林警察大队大队长,驻防牡丹江左岸三道河子。他深知森林警察队是一支日军的走狗部队,但为了再度抗日,就要掌握这支武装,等待时机挥戈起义。
日本侵略者企图利用李文彬这支武装,消灭当地的抗日队伍。而李文彬不仅未按日军的意图行事,还千方百计同抗日队伍接触。在三道河子驻防两年时间,从来未打过抗日队伍,致使驻宁安的日军对李文彬“讨伐”不利深为不满,多次想谋害他,但因李文彬深受部下拥护而没能得手。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对李文彬的情况早已掌握,决定派五军一师参谋长张镇华,到宁安县做三道河子森林警察大队的策反工作,争取李文彬尽快率队哗变。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内部动员、组织工作,1937年7月12日,李文彬率领宁安县三道河子伪森林警察大队150余人,连同家属600余人,在打死8名日本指导官、烧毁营房后,携带武器和军需物资起义反正,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光明道路。
7月15日,起义部队举行誓师大会,并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警卫旅,下编第一、第二两个团,李文彬任旅长。三道河子伪森林警察大队的起义,不仅发展壮大了抗日联军的力量,也动摇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
李文彬和森警士兵们参加抗日联军,摆脱了几年来“报国无门”的苦恼,实现了武装抗日救国的理想。连续取得依东十大户、五道岗两场战斗的胜利。之后,部队经过几天的行军抵达宝清,与活动在这里的第五军二师胜利会师,加强了宝清地区抗日武装力量。
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到达第五军二师和警卫旅密营。在这里周保中检查了第五军二师和警卫旅的工作,召开了抗联第五军东部部队的干部会议。会上,决定将第五军警卫旅改编为第五军第三师,师长李文彬,政治部主任王效明。第五军三师指战员在李文彬的领导下,作战勇敢,爱护群众,纪律严明。李文彬不仅严格要求部队,也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第三师无一违纪现象。李文彬本人也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克服了在旧军队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作风,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于193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向中共党组织坚定地表示:誓死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人民的生存斗争到底。
1938年初,日伪军开始向宝清西部的锅盔山、兰棒山一带的抗联部队大举进攻。根据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的命令,第五军三师第八团、第九团向李炮营集结。3月18日,在第五军三师密营头道卡子担任警戒任务的八团一连在向李炮营集结途中,第一连连长李海峰率12名“神枪手队”驻守小孤山的尖山顶子,被日伪400多名骑兵包围。午夜11点战斗打响,12名勇士据守尖山顶子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连续打退敌人的3次冲锋。此次战斗打死日军25名,重伤20余名,伪“靖安军”被击毙70余人,伤15人,冻伤日、伪军50 余名,打死军马90余匹。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以下12名勇士壮烈牺牲。为悼念十二烈士,五军三师党委将李海峰等烈士献身的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
1938年夏,第五军一师、二师踏上西征征程,李文彬则率三师和总部机关一起继续在富锦、宝清、虎林、饶河等地活动,以牵制敌人。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同敌人进行了几十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1939年初,日伪军进一步加紧对活跃在下江一带的抗联第五军三师的进攻,战斗越来越频繁。第五军三师部队伤亡越来越大,兵源几乎断绝,人数越来越少。但保存下来的指战员,经过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战斗考验,经过了长期的饥寒交迫的生活磨难,革命意志也越来越坚定。
9月13日,李文彬率三师九团一连,在宝清等待与总指挥部联系接受任务时,遭伪军第三十五团和警察队80余人追击,形成三面包围之势。李文彬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奋力突围。伪军见抗联部队人少,发动了猛烈进攻,一面疯狂射击,一面缩小包围圈。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师长李文彬与连长赵荣、班长李青山等7名同志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