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特点初探
张 量
摘要:东北抗联是在1935年10月底到1936年初才酝酿创建,到1937年才正式建立。但是它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民众自发成立的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直到抗战胜利,在白山黑水之间,在莽莽的林海雪原中,经过了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坚持的时间最久,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战。他们经受了险恶环境的考验,出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和坚强的抗日志士。
东北抗联远离党中央,孤悬东北一隅,甚至曾一度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为了保存抗日的有生力量,部分抗联队伍撤到苏联境内,他们一方面积极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一方面进行培训,并且与苏军互相配合支援。他们有时回到国内,利用人员和地理熟悉的优势,搜集日军情报,为后来苏军进入东北,快速击垮日军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也不可否认,由于东北的艰苦条件和特殊的环境,一部分抗联的高层领导及意志薄弱的人成为叛徒,使抗日斗争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也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
关键词:抗日联军 特点探索 中坚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的诞生、发展、壮大及其战斗的历程大家都比较了解,这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组成的抗日武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偏北一隅的白山黑水间,在莽莽的林海雪原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曾出现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八女投江等英雄人物。这支自始至终参加抗战的队伍,究竟都有哪些特点?过去很少有人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今天,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简述,因是初次探讨这一问题,挂一漏万、不妥之处肯定不少,一是愿作为引玉之砖参加研讨,二是恳望方家不吝指教。
一、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时间最长
虽然东北抗日联军的正式组建离九一八事变稍晚一些时日,但它是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抗日义勇军到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通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壮大形成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联合起来的抗日武装组织,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可以说是党领导下坚持抗战最久的人民军队。
1935年10月25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组织条列》。1936年初,又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编制系统暂行条列草案》和《为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决议草案》。2月10日,又以杨靖宇等人的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指出:“我们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律改组军队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同时欢迎东北各反日武装军队之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组织”。①从组织时间上来说,虽然1936年2月至1937年10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其他抗日武装才先后正式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11军。但是它的基础是之前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要追溯东北地区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之前的抗日武装力量,那是从九一八之后就开始的。虽然那时“抗联”还没有正式成立,但应是“抗联”的前身,因为“抗联”建立编制时,是以之前的各抗日武装为基础的。在当时的东北大地上,面对日军铁蹄的践踏和国破家亡的境地,各种抗日武装如义勇军、游击队、红枪会、大刀队、山林队等,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所指出的:“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②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一部分东北军的爱国官兵,出于民族义愤,拒绝执行当时国民党政府下达的不抵抗命令,首先奋起抗战,如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等。还有就是不甘做亡国奴的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组织义勇军、游击队等各种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抗日联军,一直战斗到1945年抗战胜利,整整14年时间,所以我们说,抗日联军是我国坚持抗战时间最长的部队。
二、 抗联及前身义勇军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蒋介石对日妥协,采取不抵抗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首先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针对东北地区广泛掀起的自发抗日武装斗争的实际,制定了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提出在北满军队中的工作,组织兵变与游击战争问题。紧接着的10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批示信》中指出,东北的形势极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要求在农村中群众斗争比较活跃、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多次就有关创建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应的决定。
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及时地发表了宣言,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并指出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实质,号召人民拿起武器,用民族自卫战争驱逐日本侵略者,同时,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组织和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领导下,在当时的东北大地上,首先兴起的力量是抗日义勇军。其组织的成分不仅有中国共产党人,有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还有东北军的爱国官兵、地方官吏和绅士等各个阶层的民众。从义勇军的兴起到1932年的夏季,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义勇军就发展到30余万人,足见其共产党的号召力之大和民众的抗战热情之高。
中共中央与中共满洲省委给予抗日义勇军的领导和援助是不争的事实。1931年12月,在东北巡视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罗登贤就任满洲省委书记之后,一面创立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一面发动群众参加与支援义勇军。而且还派了许多共产党员到义勇军中去工作。例如,著名的抗日将领、共产党员李延禄、周保中曾分别担任“国民救国军”王德林部的参谋长、总参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陆续派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到南满,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珠河,省委秘书长到汤原,进行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
这些党的干部奔赴各地以后,指导当地的党组织,并深入到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力量,先后创立了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安图、巴彦、汤原、饶河、珠河、密山、宁安等十几支抗日的游击队伍。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鼓舞下,他们的抗日斗志非常高昂,转战在白山黑水之间,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民众就自发地组成了义勇军的抗战团体,紧接着中国共产党就着手领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游击队,开展对日斗争,这些军队后来都编入了抗日联军。这些对日作战的义勇军、游击队等抗日武装,一直到“抗联”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对他们的领导,一直没有间断。
随着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给全东北的抗日游击队提出了加强联合、同意编制、统一指挥的客观要求。1935年6月3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经中共吉东特委发来《给满洲负责同志秘密指示信》,(简称“六三”指示),信中提出在东北地区扩大反日游击运动和实行以党领导的游击队为中心,普遍地与各种反日队伍建立统一战线,以及成立抗日联军一类组织,统一游击队的领导与指挥等问题。同年秋冬之际,中共东北各地的党组织,普遍贯彻了“六三”指示精神,对东北全民反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在组建抗日联军的过程中,中共中央与中共满洲省委都及时地给予了重要的指示精神,为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础。在抗联成立后到抗战胜利的近10年间,抗联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东北人民的支援下,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越战越强,越战越勇,最后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抗日队伍,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 东北抗日联军战斗生活的条件最艰苦
由抗联人自己谱写的“露营之歌”,真实、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抗联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活,其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歌词,更是令人震撼。东北的气候条件是冬季时间长,夏季时间短,从头年的十月到翌年的五月,几乎都是处在漫漫的冬季。地理环境是平原加山区,因此冬季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林海雪原。当时抗联的将士们在缺医少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情况下,使用着近乎原始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作战,其艰难困苦、艰苦卓绝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面对日军机械化的作战部队,抗联只能是在深山老林中与日军周旋,进行游击战争。就连我们的高级将领杨靖宇将军为国捐躯时,日军剖开他的腹部,看到他腹腔吃进去的全是棉絮和草根时,都为之震惊,抗联的生活窘境由此可见一斑。
在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下,我们的抗联将士不但缺衣缺粮,而且也缺乏武器弹药,更谈不上文化用品了。为了鼓舞士气,他们就用烧黑的树枝当笔,剥桦树皮当纸来写字,有时则把激励抗日斗志的标语直接刻写在树上。在抗日联军居住或经过的地方,到处都有他们留下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到底”等字样的抗联“标语树”,说明他们生活艰苦的同时,也说明他们的战斗意志和抗战精神。
除了生活上、环境上的恶劣条件外,众所周知的日军731细菌部队也是以东北为基地逐渐向全国蔓延的。所以日军731细菌部队用人体做活体解剖实验,除了使用民众鲜活的生命外,还使用被俘的抗联将士的身体作标本,真是惨无人道,惨不忍睹,令人不寒而栗。
就全国抗战来说,1937年全面抗战以后,虽然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生活也是极其艰苦的,但是与长达十四年在林海雪原、大部分时间在冰天雪地上坚持抗战的东北抗联将士来说,还是少好一些的,因此,我们说“抗联”的战斗生活最艰苦。
四、 “抗联”是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 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不论是东北的局部抗战时期还是全国抗战时期,抗联都是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驱使下,大部东北军撤退,致使日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东三省,其嚣张气焰十分猖獗,企图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三个月内解决中国问题,但是遭到东北军民特别是在中共领导下的抗日联军的英勇抵抗,整整拖住日军的有生力量六年之久,牵制日军重兵南下。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仍旧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东北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之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子弹,多牵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份力量”。
1937年7月25日,也就是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不久,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就发出《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号召东北各界群众:“在全国总动员之下,凡系中国人皆应抛弃旧仇宿怨,亲密联合,响应中日大战,推翻傀儡政府‘满洲国’,为独立、自由、幸福之中国奋斗”。
据统计,仅在1936年1月至1937年的12月,在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的短短近两年间,东北抗日联军就击毙击伤、俘虏日军7380人,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了10余万日军的兵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全国抗战。
五、 抗联与苏军相互支援
由于在“二战”时期,中国与苏联都是同盟国,东北又与苏联接壤,抗联与苏联红军也分别是由中共与苏共领导的军队,所以,从东北抗联成立之初,就与苏联方面处于相互支援的局面,抗联的抗日斗争,制约了日军北进扩张,实际上对苏联远东边境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保卫作用。当然,苏联也以各种方式对抗联进行帮助。1938年冬天,在极端寒冷的情况之下,由于日伪军的搜山“讨伐”,抗联的活动极度困难,抗联第三军第四师三十二团在李铭顺和于保合的带领下,由虎林地区进入苏联境内,他们到1945年东北解放一直留在苏联,他们凭借着较为熟悉东北地区地理状况的优势,经常潜回国内搜集日伪情报和组织抗日群众。③1939年9月,苏联远东军先后三次通知周保中到伯力参加会议,共同讨论东北游击运动的问题。1939年冬,日伪军趁着严寒冰冻的恶劣气候,“搜剿”抗联第七军,为了保存实力,该军的部分队伍进入苏联境内避险。④1940年1月,第一次伯力会议后,抗联与苏联远东军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抗联还进入远东地区进行野营整训。后来在远东军的帮助下,抗联还在苏联建立野营基地,集中训练备战。在抗联最艰苦的岁月里,能够进入苏联境内,在某种程度上讲,也保存了自己一定的抗日力量,减少了不必要的牺牲。苏军后来对日宣战,准备进入东北地区时,土生土长的抗联将士对东北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事先潜回东北侦查日军的军事装备等情况,为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提供了宝贵的情报资料,为苏联红军准确实施轰炸日军的抵抗工事和摧毁日军驻防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 抗联将士曾接受苏联边疆党组织与远东红军临时指导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就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东北抗联与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也失去了联系。因此抗联各部队之间的联系与协同作战方面就产生了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抗联希望通过苏方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苏联远东军与抗联在不长的时间内三次在远东的伯力召开会议,与会者认为,中共与联共均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失去同党中央联系的情形之下,即经共产国际的同意,应该接受远东红军领导者对我们的友谊指导。并表示愿与远东红军方面建立经常的联系,原接受有限度的物质援助,并愿在不妨碍中共政治威信和组织关系中,来直接帮助远东红军领导方面的需要——把所获得的日寇在满洲的情报通知远东红军。⑤会议最后经过中苏与会人员的协商确定,在不干涉中国党的内部事务的原则下,建立苏联边疆党和远东军对抗联临时的工作指导与援助关系,苏方指定王新林(苏联远东军某军官的中国化名)为苏联边疆党和远东军的代表,直接与东北中共党组织和抗联进行固定的联系。会议还通过了苏方提出的《对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和第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篯、北满党省委代表冯仲云的指示纲领》,在肯定中共中央领导的大前提下,指示纲领提出,东北抗日联军及党委要经常有系统的将整个问题通知远东军。
除此之外,在伯力会议期间,中苏双方还达成了一项协议,即抗联各部在战斗失利或因其他原因需要转移到苏联境内时,苏方应予接纳并提供方便。⑥总之,这次的伯力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吉东、北满党组织之间联系不畅通、隔阂等问题,增强了团结。会议确定了苏联边疆党和远东军对抗联的工作指导关系,这是东北抗联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七、由于抗战时间长条件艰苦,不少意志薄弱者叛变投敌
抗联中的绝大多数将士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党的好儿女,但是也有不少意志薄弱者,经受不起艰苦环境的考验,在日伪军实行政治诱降的情况之下,最终倒向敌伪一边。翻开抗联的战斗序列表不难看到,在军长、副军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的干部系列里,一共有26位军级干部,其中就有第一路军中的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全光,第二路军中的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第七军政治部主任郑鲁岩、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副军长滕松柏,第三路军的第九军军长李华堂6人先后叛变。占整个抗联军级干部的五分之一还多。在革命的队伍,虽然历来不乏叛徒卖国贼的嘴脸,但在抗联队伍中人数之多,层面之高是不多见的。
我们再看看跟随杨靖宇将军最后战斗日子里的几位变节投敌的丑恶分子,如果不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有几位意志薄弱者相继叛变,杨靖宇所率领的部队不会牺牲的那么惨,甚至可能有突围出去的可能。正是在抗日的队伍里有了为数不少的叛徒,抗战事业才受到了损失。我们的杨靖宇将军,如果不是有接二连三叛徒出卖,也不会最后孤身一人陷入敌人包围,壮烈捐躯。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以上只是举出两个实例。我深知,把叛徒多作为抗联的一个特点来讲,可能是不妥当的,但确实有这种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问题可以研究,可以探讨,为什么抗联的队伍里会出现如此多的叛变者,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抗联在东北的抗日战争中,时间之长,条件之艰苦,恐怕是一个主要原因。有些人经受不了长期的艰苦生活的考验而最终走向了革命的反面。
今天我们在总结抗联的特点时,把此现象也作为其中的一项进行探讨,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注释:
①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69页。
②《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83页。
③李铭顺:《抗联三军四师卅二团作战活动回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编《东北抗日联军历史资料》附录一,1955年版。
④元仁山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⑤《中共满洲省委全宗汇集》第48卷第1328号,转引自高树桥著《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史》,白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48—49页。
⑥《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6页。
作者介绍:
张量 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员
电话: 13552360842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城内街101号
邮箱: zhangliang19550201@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