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资料

馆藏文物/ COLLECTION
参观服务/ VISITING SERVICE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馆,16:00停止入馆
周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
馆址:辽宁省本溪县小市镇滨河东路
预约电话:
024-46854706

投笔从戎:清华高材生的东北革命之路 ——追忆

2020-03-17 16:13来源:东北抗联浏览:

  投笔从戎:清华高材生的东北革命之路 ——追忆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冯仲云

  我要评论

  2015年06月12日 08:48:07 来源:新华网

  《父辈的抗联》系列访谈之:访抗联将士后代冯忆罗、冯松光

  投笔从戎:清华高材生的东北革命之路

  ——追忆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冯仲云

  新华网消息(记者韩松豫)1930年,春夏之交的北平已有一丝暑气。一名年轻的数学系高才生正准备着他的毕业论文,佩戴学士帽的毕业照甚至都已拍好,大好的前程正等着他。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一场学生运动之后,他被警察局侦缉队逮捕投入牢房。他失去了中国最高等学府的文凭,但他的人生之旅却沿着革命的道路正式启程。他,就是冯仲云。

  清华“理科男”:数学天才投笔从戎

  熊庆来教授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曾先后培养了华罗庚、严济慈、钱三强、赵九章等众多名镇海内外的优秀学生。但很少有人知道,熊庆来1926年从法归国任教后,在清华收的第一个弟子,就是冯仲云。在老师眼中,冯仲云对数学敏感,堪称天才。

  冯仲云1908年生于江苏武进,1923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1926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今清华大学),成为清华数学系第一届的学生。在清华求学期间,冯仲云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7年,冯仲云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开始担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

  然而,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这位清华“理科男”却主动放弃学业,这一度让他的恩师熊庆来教授非常遗憾。冯仲云并非不爱科学,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毅然用书写公式的手拿起了枪。从此,中国少了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但多了一位伟大的革命者。

  1930年10月,冯仲云出狱后正式投笔从戎,奉命赴哈尔滨进行地下工作,从此开始了在东北的革命生涯。

  东北干革命:从地下党到抗联将领

  冯仲云到哈尔滨后在商船学校任教,同时还在附近中学兼职教数学。他与妻子薛雯拿出大部分收入交党费,同时还利用各种关系,积极为党组织筹措资金。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剩下的许多同志辗转来到哈尔滨,冯仲云的家就成了当时满洲省委的“总指挥部”和“文件库”。

  冯仲云在哈尔滨的家位于市区南岗,是一栋僻静的俄式别墅。罗登贤、李实等满洲省委领导人,都曾借住在他们家,杨靖宇、赵尚志等将领也常来汇报工作。后来罗登贤不幸遇害,冯仲云夫妇闻讯悲痛万分,遂将女儿囡囡取名冯忆罗,以纪念战友。

  1934年春天,由于叛徒出卖,冯仲云夫妇被伪满洲国通缉。中共满洲省委决定让薛雯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南方老家,而冯仲云则离开哈尔滨到绥芬河,继续进行抗日斗争。

  1935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赵尚志为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主力转移后,冯仲云率第三军余部和青年义勇军,在珠河、苇河地区坚持斗争。

  为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日伪军强迫老百姓并屯居住,压缩抗联活动范围。然后再重兵进山围剿。抗联队伍缺衣少食,弹药不足,往往伤亡惨重。加上东北一入冬到处天寒地冻,大家只能以树叶作铺,兽皮裹身,靠挖草根树皮、猎杀野兽充饥。部队化整为零,只能在漫漫原始森林里辗转,小心的保存自己。冯仲云与战友偶尔相遇,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还活着呢!”

  冯仲云是高度近视,眼镜就成为他最宝贵的“装备”。但在林海雪原的战斗中难免会有磕碰,同志们就帮他把摔破的镜片拼好,再用线绑起来。有时眼镜腿摔断了,就找小树枝绑上代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冯仲云始终坚持率部抵抗日伪军围剿,并于1939年被选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

  冯仲云常说,抗联14年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他这条命,也是老百姓救回来的。一次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他跑到一户老夫妇家里,没有更好的地方藏身,老两口就将冯仲云藏在了煮猪食的大锅里,为了不让敌人在搜查的时候用刺刀刺,老两口将锅下的柴火点着,缕缕青烟从锅里冒了出来,好像正在煮着东西一样,这才瞒过了狡猾的敌人。逃过一劫的冯仲云心有余悸,倘若敌人逗留的久了,那自己岂不是……他已经不敢再往下想,咕咚一声跪在老两口面前,“人民的恩情我永远也不会忘!”

  分隔十二载:战地一曲寄相思

  冯仲云和妻子薛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冯仲云到清华读书后,第一封信就是写给薛雯的“情书”,他们书信往来频繁,托鸿雁南北传情。后来薛雯从江苏武进来到北平,再随丈夫赴哈尔滨,一路陪伴。冯仲云利用教师身份掩护地下工作,薛雯负责机密文件的保管和秘密接头。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多次躲过伪满和日本人的检查。

  因为革命需要,二人不得不在1934年分离。临别之时,冯仲云说:“咱们这次离别,也可能永久见不到了,但是即便这样,你绝不能辜负党。”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十二载。

  据战友们回忆,在随抗联部队辗转游击的日子里,每当有空闲,冯仲云就喜欢独自在江边和森林里散步,时而面向家乡的方向,时而仰望星空明月,时而低吟郭沫若的《湘累》。久而久之,许多战士都学会了。

  夫妻离别多年,音信全无,生死不明。部队里有人想给冯仲云介绍对象,但他总是说,“我要坚守离别时的诺言,一定要等到同她团聚,我相信这一天很快会到来”。

  返乡后加入新四军的薛雯,也时刻思念着冯仲云。女儿冯忆罗说,“小时候我问妈妈‘爸爸长什么样?’,她就会跟我讲,说‘你爸爸个子高高的,戴着眼镜,可漂亮了……’。”冯忆罗回忆,每当中秋佳节,妈妈都会带着她望着天上的圆月给他讲爸爸的故事。东北解放后,组织上安排薛雯带着孩子与丈夫团聚。他们经苏北、山东解放区,再渡海到达安东,又绕道朝鲜,最终才到达哈尔滨。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造就了两位坚强的战士。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相依相伴,更是出生入死后坚贞不渝的感情。当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们得知二人传奇般的红色恋情后,称赞道:“女同志要好好向薛雯同志学习!”“男同志要好好向冯仲云同志学习!”从此,冯仲云与薛雯夫妇忠贞不渝的红色爱情故事,在东北的部队中广为流传。

  解放后,冯仲云做了很多安置烈士子女的工作。回想昔日的战友,他曾在书中这样写道:“东北抗联与敌人搏斗了14年,在这艰苦卓绝的14年里,无数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唯有记录下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传递给我们的后代。告诉他们,他们的先辈曾以鲜红而炽热的血,栽起国家复兴的花。”

  分享至手机

  抗联将领冯仲云后代冯忆罗、冯松光访谈实录

  抗联将领冯仲云后代冯忆罗(右)、冯松光(左)。尹一航摄

  主持人:冯先生,您觉得什么样的动力能让父亲一直坚持自己的工作?

  冯松光:我父亲对祖国、对老百姓非常热爱。我看过我们的家谱,家里祖辈上也有抗倭寇的英雄,对他来讲也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他是在党的教育下逐渐成长起来的。

  主持人:在您的心里面,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冯松光: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坚强、忠诚的党员。

  主持人:印象最深的一次和父亲沟通还记得吗?

  冯松光:我陪他散步时候听他讲过去的事情,他认为我们年轻人应该多学习,争取能够在科学方面为国家作出贡献。

  主持人:你有因为父亲的影响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吗?

  冯松光:有。我的儿子对爷爷非常尊敬,而且有时候他也看关于爷爷的书、资料。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的父亲和母亲是青梅竹马,但是在抗联时他们分开了12年,在这期间,您觉得在母亲的心里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又是怎么样坚守自己的爱情的?

  冯忆罗:我是1932年4月26日出生的,我和我母亲离开父亲的时候是1934年11月,那时候我没有什么记忆,因为很小。我一直跟着母亲,直到我13岁参加了新四军,才离开家。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在逐渐成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明白我母亲跟我讲的心里话。因为她在那个环境里,不能告诉所有的人她的丈夫在东北抗日,只能保密。很多人问她,仲云怎么样?怎么也不回来看看?她就会说他做生意忙。

  我父亲母亲的感情不是光凭着口头说的,真正的感情就是在斗争中磨炼出来的。每年中秋节我妈妈必须拉着我到外婆家的小花园,坐在大石头上看月亮,那时候我就会想,爸爸是不是也在看月亮?妈妈就会跟我讲爸爸的事。我问妈妈,爸爸长什么样?妈妈说,你爸爸个子高高的,戴着眼镜,可漂亮了……

  主持人:在您的心中父亲是一个英雄吗?

  冯忆罗:他是个忠诚的好党员。抗联打了14年,他做工作就是一个目的:把日本人赶出去,把关东军赶出去。战争是残酷的,有时候一个部队130多人,一场仗下来只回来20多人,整个部队战士非常消沉,我父亲去了以后,一个一个找他们谈话,把他们的士气鼓舞起来。抗联能坚持下来离不开老百姓,我父亲做群众工作做的非常好,给群众不是下命令,是交朋友,他们发动群众,团结群众。我父亲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有超前意识。他在解放后的岗位上对工作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

  主持人:在您心中什么样的精神是抗联精神?

  冯忆罗:抗联精神就是宁死不屈,为了保卫祖国的疆土,为了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不惜牺牲自己。

  主持人:感谢二位今天能够来到我们的直播间,就像刚才冯忆罗女士那一段简单的话一样,父亲是一个忠实的好党员。我相信通过今天的访谈,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冯仲云将军那一份对党的执着和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历史已经过去,但是传承历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感谢各位的收看。